聚焦天壇會|疏血通證據在握,樹中藥注射劑典范
6月29日,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上,“友搏藥業(疏血通?)衛星會”再次閃耀大會,內容精彩紛呈,會場座無虛席。會議特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張蘇明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王伊龍教授作為本次的大會主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楊洪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天壇醫院孟霞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高穎教授作為大會講者分別從基礎研究、循證醫學、專家共識三個角度對疏血通注射液的最新研究進展做了學術匯報。
基礎研究——基于整合組學的中藥抗腦缺血分子機制研究
匯報人:楊洪軍教授
中成藥是我國臨床用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藥物的基礎研究如何加速成果轉化、應用于臨床是值得一個深思的問題。楊洪軍教授認為,借助整合組學這種新模式,將成為一種有效手段。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楊洪軍研究員團隊承擔了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課題,在藥效學研究明確疏血通干預急性缺血性卒中存在量效-時效關系的前提下,進行了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多組學研究,其中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數據完美融合,發現臨床等效劑量疏血通在缺血再灌注后15分鐘給藥,6小時后可激活HIF-1(缺氧誘導因子)α信號通路,進而激活PI3K-AKT和MAPK通路,形成抗氧化應激,抗炎,促新生血管形成和腦細胞保護等綜合效應。闡釋了疏血通多靶點,多通路調節干預急性期腦梗死的作用機制。
循證醫學——缺血性卒中循證醫學評價及SPACE項目進展
匯報人:孟霞教授
栓塞性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75%,具有復發率高、預后差、治療困難的特點,因此,有效治療方案仍在探索中。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疏血通注射液用于預防急性栓塞性卒中復發的研究(SPACE研究)正在進行中,孟霞教授匯報了該研究的最新進展。
SPACE研究采用在指南標準的治療基礎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來評估治療對于減少急性栓塞性卒中患者10d癥狀性或無癥狀性新發腦梗死的療效為目的隨機雙盲、平行安慰劑對照、多中心研究。該研究方案設計歷經2年,采用國際標準,從86家優秀醫學中心招募2441例患者。目前研究進展良好,已完成最后一例受試者入組,下一步將進行多輪質詢及受試者隨訪工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終點事件的影像學判斷將采用人工多層判斷與人工智能(BIOMIND)相結合的形式,避免錯誤。讓我們共同期待SPACE研究結果的公布!
中醫藥治療中風病臨床定位與評價
匯報人:高穎教授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精髓所在,中醫是治療卒中的重要手段。高穎教授認為,中醫在治療卒中時,應做到“兩個結合”,即整體性與個體性相結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疾病的病理狀態是不斷變化的,證候也在不斷動態演變,因此應保證方藥與證候的一致性,治療原則在不同的階段應有所偏重。急性期以祛邪為主,此時風、火、痰是疾病早期的證候要素,變化迅速,而發病第6~8天是卒中證候變化的重要拐點;在恢復期則以扶正祛邪并重,后遺癥期則應注意扶正固本?;钛?、益氣活血、化痰通腑、清熱解毒、醒腦開竅是中醫治療卒中的主要辨治方法,而疏血通注射液則是活血化瘀法的重要代表中藥制劑。
為更好的服務臨床醫師,指導藥物的合理安全使用,中華中醫藥學會委托內科分會組織多學科專家編寫了《疏血通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應用專家共識》。采用指南編寫方法,圍繞臨床關鍵問題:辯證施治、適應證、啟動時點、最佳療程及合并用藥等問題,將專家意見與綜述結合夾敘夾議的方式,創新共識編寫的體例,指導臨床用藥。
疏血通注射液上市二十余年來,作為臨床一線用藥,其療效顯著、安全性高,有良好的臨床價值。董事長李振國先生曾提到:要將“疏血通注射液”樹立成中藥注射劑的標桿。如今,疏血通注射液從基礎到臨床及上市后全證據鏈正在加速補充完善,無論是上市后再評價還是循證醫學研究,都走在了中藥注射劑研究的前列,疏血通必將成為中藥注射劑的典范。